努力开创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新局面
发布时间:2012-05-31 00:00

      一、充分认识当前环境宣教工作面临的形势,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宣教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过去的一年,全省环境宣教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立足全局抓宣传,围绕中心促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省环境保护“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营造了很好的舆论氛围,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年来,我们的环境宣教工作可圈可点、高潮迭起、亮点纷呈。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环保重点工作,协调媒体资源,组织开展铅蓄电池整治、执法监管、环保机制创新等一系列主题宣传报道,妥善应对重大突发环境事件舆情,形成了强势的主流舆论。特别是省环境宣教中心,在各项工作比较繁忙的情况下,牵头负责了“811”生态文明推进行动中的绿色创建行动,并通过这个创建行动,把宣传工作推向了新高点。二是突出重点,强化引领。坚持生态文化引领,成功举办首个“浙江生态日”系列活动,开展了现场考察、文艺晚会、网上论坛等九大系列活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与生态日揭牌仪式和现场考察等活动,广大公众积极响应,营造了氛围、打响了品牌。并以此为契机,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各级主流媒体和境外媒体报道我省生态建设文章近6000篇,推动了社会对生态环保的知情与参与。三是注重创新、汇聚民力。有序推进公众参与,积极引导民间环保组织,壮大了环保志愿者队伍,打出了宣传活动品牌,环境宣传工作吸引力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借此机会,我谨代表省厅党组向全省环境宣传战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闻媒体记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清存在的差距。特别要认清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带给我们的新挑战、新任务,多问几个够不够,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握得够不够,对环境形势把握得够不够,对宣传教育的新方式、新载体运用得够不够,对社会各方力量动员、组织够不够等等。在这里,我就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挑战,谈几点认识,供大家思考。 
  (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对环境宣传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五位一体”共同推进,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专门研究部署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出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生态浙江的战略目标,同时提出到2020年把浙江打造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这也符合当年习近平书记提出开展生态省建设的要求。去年,省委、省政府又全面实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专项行动。浙江的未来,要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需要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环境意识的树立和生态文化的形成。这就要求环境宣传必须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从各个方面和角度,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将建设生态文明转化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深化生态文明的研究,发现、总结、提炼、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鲜活的事例和成功的经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二)把环境保护推向“四个新阶段”对环境宣传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省的环境保护已经进入了环境质量改善的拐点期,就是国际上通行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时期,也就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到人均GDP8000-10000美元的时候,环境质量可能从原来慢慢恶化趋势转向为慢慢好转的趋势,呈现倒“U”型曲线。浙江现在也到了这样的拐点时期,人均GDP超过9000美元,环境质量总体上呈现稳中趋好的态势。夏宝龙省长在第八次全省环保大会上提出了“四个高”,一是全社会环境诉求进入“高涨期”。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衣食住行不愁了,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对环境诉求越来越强烈。二是环境风险隐患仍处于“高危期”。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花了上百年的发展进程,我们三十多年就走过了。工业化、城市化还在快速推进,大量积累下来的环境隐患、环境问题并非一、两年就能解决。三是环境违法行为、环境事故仍处在“高发期”。全社会的环境责任意识,尤其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还不到位,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各种环境事故、环境纠纷以及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去年我省的重大环境事故在全国居第一位。四是资源环境承载力仍处于“高压期”。浙江全省加上外来人口七千多万人就生活在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资源环境承载力非常脆弱。同时,经济仍在快速发展,城市化依然在加速推进,这必然导致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更加凸显。面对这些特征,赵书记在大会讲话中提出了要把环境保护工作推向四个新阶段。一是坚持转型发展,加快推动环境保护进入环保优化发展的新阶段。要通过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环境容量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统筹发展,加快推动环境保护进入全面防治污染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新阶段。要全面加强各种污染因子防治,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立新型的符合良性社会要求的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三是坚持和谐发展,加快推动环境保护进入全面加强执法监管的新阶段。要全面加强执法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进一步规范环境行为和秩序,切实保障老百姓的环境权益,维护身体健康安全。同时,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四是坚持创新发展,加快推动环境保护进入共建共享的新阶段。环境保护具有广泛性、公益性、长期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环保一定要从部门走向全社会,从政府走向公众,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这也要求我们构建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的宣传教育网络和多元协同、开放有序的组织动员格局,切实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素养,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来保护环境,实现共建共享。 
  (三)舆论传播方式显著变革对环境宣教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今社会,信息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传媒格局和舆论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新兴媒体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和反映诉求的方式、渠道日趋多样化,社会舆论传播方式发生了显著变革。新兴传播渠道尤其是互联网、手机具有及时快速、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互动性强等特点。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使得环境保护作为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受到高度关注,舆论应对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处理得好,能疏导化解,处理不好,有的很可能会引起公众恐慌和群体性事件。像去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就造成了局部抢盐现象,后来我们妥善应对,及时公开信息,迅速消除了公众疑虑,没有进一步造成大范围的社会恐慌。我们一定要时刻关注舆情动态,及时、全面了解公众情绪和舆情事件的发展趋势,加强环保舆情的研判,要拿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作出理性回应。 
  二、准备把握新时期环境宣教工作的总体要求,扎实做好我省环境宣教各项工作 
  今后一个时期,环境宣教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第八次全省环保大会和全省环保工作会议精神,突出环境宣教在环保全局工作中的先导地位。要高举生态文明大旗,紧紧围绕环保中心工作,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善于创新,整合资源,着力构建环境宣传、环境教育、公众参与和绿色创建“四大体系”为目标,加大环保宣教力度,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为我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就具体目标而言,一要努力构建导向正确、主题鲜明的环境宣传体系。做到宣传制度日益健全,宣传内容更加丰富,宣传手段不断创新,宣传平台逐步完善,舆情把握更加准确,舆论引导更加有力,对环保事业科学发展的舆论推动作用更加凸显。二要努力构建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宣传教育体系。做到教育载体日益丰富,教育手段更加新颖,家庭教育基础性作用发挥更加明显,国民教育主课堂作用发挥更加突出,党校教育更加重视,社会教育更加普及,全社会对生态文明理念更加认同。三要努力构建机制健全、渠道畅通的公众参与体系。做到公众参与制度日益健全,公众参与渠道更加畅通,民间环保组织引导更加有力,品牌活动辐射作用更加广泛,生态文化更加彰显,公众监督环保作用发挥更加明显。四要努力构建特色突出、全民参与的绿色创建体系。做到绿色创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创建活动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创建形式不断创新,创建内涵不断丰富,创建目标循序渐进,各方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加有效激发。 
  做好宣教工作,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中心工作,强化宣传服务意识,突出重点宣传内容,为环保事业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坚持事实求是,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及时反映公众对环保诉求的新要求、新期待,大力宣传环保实践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推进生态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准确把握形势,创新环境宣教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提高环境宣教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坚持统筹兼顾,形成合力。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整合政府和民间的资源,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环境宣传大格局。凝聚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量。 
  具体要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生态文化建设要有新发展 
  要更加注重生态文化建设,实施生态文化精品工程,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增强环境宣传教育的影响力、辐射力和渗透力。一要组织开展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深入开展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注重挖掘有浙江特色的山水文化、海洋文化、森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以及茶文化、竹文化、石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制度机制、对策举措等研究,形成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持。二要打造一批生态文化品牌活动。生态文化的引领需要借助生态文化品牌的强势传播,要利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浙江生态日等重要环境节日,策划系列纪念和宣传活动,打造生态文化节、绿色评选、艺术展演等品牌活动。精心组织实施“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项目,打造大学生生态文化活动精品。三要建设一批生态文化载体。以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基地为龙头,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原则,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矿山公园、遗址公园、海洋公园和植物园的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承载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四要推动一批生态文化产业项目。鼓励创作有关生态知识的动漫片、歌曲等文艺影视作品,发挥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生态文化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今日环境》争取正式创刊,打造生态文化的期刊品牌。支持和引导文化非盈利机构提供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环境公众参与要有新进展 
  环境保护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构筑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环境宣教大格局。一要加强对民间环保组织的指导。要按照《环境保护部关于引导培育环保社会组织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建设,支持成立浙江省民间环保组织联合会,积极引导民间环保组织加强自律,确保健康有序发展,加强业务指导,构建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平台。二要加强政府及民间资源的整合。环境保护不能靠环保部门单打独斗,要用好现有生态办的平台,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充分调动生态办成员单位和各级政府参与生态环保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拿出切实有效的举措来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三要加强公众参与制度创新。按照“畅通民众诉求、动员民众力量参与、形成公众参与制度保障的要求,将公众参与与绿色创建结合起来,与我们环保主题活动结合起来,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性。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切实保障公众参与环境决策权利。3月底我们要率先公开环杭州湾5个城市的PM2.5监测数据,开始有些同志还担心PM2.5的监测结果会不理想,会影响公众对环保工作的评价。但是经过讨论,我们还是决定要如实公开监测数据,让老百姓知道大气质量现状。就算监测数据不好,也只有通过公开,才能唤醒全社会参与,才能发动各方力量共同防治大气污染。只有把真相告诉公众,再告诉他们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公众才能参与进来,才能构筑起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环保部门要始终牢固树立环保为民这一宗旨,不要怕公开,而要敢于公开,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环境新闻宣传要有新作为 
  环境新闻宣传是环保工作对外的窗口,必须切实抓紧抓好。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微博客、手机等新兴媒体,形成强势主流舆论。一要做亮成就宣传。要精心策划选题,认真总结提炼,通过组织新闻采访、开设媒体专栏等形式,结合第八次全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宣传解读,加大对我省尤其是基层在生态创建、生态文化、污染减排、执法监管、污染整治、环境科技、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成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多出一些好新闻、出些好作品。二要做精典型宣传。深入宣传报道我省环保系统在环保优化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环保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大力培育、发掘和宣传环保系统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切实让群众了解环保部门为改善环境质量采取的重要措施和付出的辛勤劳动。三要做好导向宣传。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提高舆情分析研判能力,扎实做好热点问题和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回应公众关切,引导舆论热点,做到在重大问题上不缺位,在关键时刻不失语,抢占舆论制高点,牢牢把握舆论宣传的主动权。 
  (四)环境教育培训要有新成效 
  教育是信念培养的主阵地。要坚持从政府、企业、家庭、学校、社会各个层面出发,把生态环境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等各个环节,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环境教育体系。一要重视家庭教育。要以创建“绿色家庭”为载体,发挥“绿色家庭”的教育功能,大力普及环境知识,倡导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提倡合理消费,反对奢华、浪费;推行绿色消费,自觉抵制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宣传推广各种节水、节能等环保技术;推动垃圾分类。特别是要利用好家庭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公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二要强化学校教育。发挥各类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主课堂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把生态文明有关知识和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计划。认真实施各级党校生态文明建设研讨班和县级环保局长岗位培训班,加大对领导干部生态环保知识的培训力度。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生态知识水平。三要普及社会教育。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培养人的生态伦理,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修养,使科学认识自然、友善对待自然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种理念,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生态道德。抓好企业生态环保专题教育,普及循环经济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树立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理念,强化企业的信用意识和生态道德责任。加强对城乡社区等基层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素养,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 
  (五)绿色系列创建要有新活力 
  要通过绿色系列创建,使生态环保成为每个部门、每个单位的份内事和每个家庭的自觉行动。一要在丰富创建内涵上下功夫。继续深入开展系列创建活动,要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为重点,丰富创建文化内涵,突出创建过程的生态文化培育,要从加大硬件投入向提高公民生态文化意识与硬件投入并重转变,稳步推进绿色系列创建。二要在创新创建形式下功夫。要以传播生态文化为重点,通过开展生态知识竞赛、知识讲座、文艺演出、电影展播、图片展、环保趣味运动会等形式,通过邻居节、生态文化节等载体,增强争创趣味性、参与性和吸引力,发挥政府、公众、企业等各类争创主体的作用,调动争创积极性,提高争创效果。三要在加大创建投入上下功夫。坚持环保投入优先的原则,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形成规范的投入机制,广泛吸引各种资金参与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四要在完善创建机制上下功夫。完善合力推进机制。立足现有工作基础,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突出重点,着力完善组织、投入、监管、考核等机制;继续把创建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省建设工作考核,并作为各级党政和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创建退出机制。创建活动重在参与、重在过程、重在产生惠民效益,不是为了创建的某种名誉,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强化绩效评估,建立退出机制,真正发挥创建工作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做好环境宣教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环境宣教工作是环保工作全局中的一项十分重要工作,是引领环保工作前进的助推器,各级环保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切实把环境宣教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工作指导,努力在环境宣教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机构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大力加强宣教机构建设,不断壮大宣教机构队伍。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全方位推进,环境宣教职能不断拓展,任务越来越重。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职能主要由宣教中心来承担,而且生态文化、公众参与、舆情应对、绿色创建等方面的职能和工作量成倍增加。省厅今年准备向省编办提出申请,要求增加省宣教中心事业编制,以充实省环境宣教机构队伍力量。各级环保部门要本着工作需要的原则,参照全国环保系统宣教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积极主动向本地机构编制部门汇报,设区市环保局争取成立独立的宣教机构,各县(市、区)环保局要有宣教专职人员,在岗位设置、职称评定上给予保障,确保编制配足,人员配齐。 
  (二)努力提高宣教队伍素质,不断强化宣教人才支撑。宣教工作成功与否,人是决定性因素。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宣教工作队伍放在突出位置,要用宽广的视野选才,灵活的机制聚才,优良的环境育才,为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要完善有利于宣教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选拔政治立场坚定、热爱宣教工作、新闻敏感性强、文字能力和活动策划能力强的同志到宣教工作岗位上来。加大宣教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宣教工作者综合业务素质和环保的业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通、作风正、肯吃苦的环保宣教队伍。 
  (三)加大财政经费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宣教投入机制。各地要切实增加宣教工作经费,使经费投入总量与环境宣教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匹配。保证每年必须的专项工作经费,保障设备配置、办公用房等软硬件建设,不断改善宣教工作的条件。积极开拓合法合规的创收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环境宣传教育,鼓励各类环保公益基金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参与环境保护宣教活动。(摘自:浙江省环保厅网站)
 

版权所有:宁波市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浙ICP备12017944号

地址:宁波市鄞州区北明程路789号6楼 邮编:315012 联系电话:0574-83026592 Email:huanbcy126@126.com

最佳使用效果1366*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8.0及以上版本 技术支持:浙江星寰科技